老师们,同学们:
大家好!我是来自小学语文组的薛艺老师,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《了解传统文化 增强文化自信 做合格学生》
在今年央视的《开学第一课》中,邀请了96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老先生。在采访环节中,主持人董卿在与许老说话的时候跪了下来。这则视频一出引起网友的盛赞,纷纷称赞董卿素养高,谦卑大方。董卿的这一跪,是对尊师敬长这一中华传统生动的诠释。
老师们,同学们,时代在发展,中国在崛起,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的强盛,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,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,我们要树立自己的文化自信。这种自信从传统文化中来。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,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,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很有益处。古人所说的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政治抱负,“位卑未敢忘忧国”、“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”的报国情怀,“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”的浩然正气,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、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的献身精神等,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,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。
为进一步增强国人,特别是中小学生的文化自信,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。从“汉字听写大赛”、“成语大会”、“中华诗词大赛”“朗读者”“百家讲坛”等文化类栏目到“戏曲进校园”活动,让我们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。
今年的《开学第一课》更以“中华骄傲”为主题,分字以溯源、武以振魂、文以载道、棋以明志、丝绸新路5节,拉开对中小学生文化自信的教育的新序幕。同时,教育部组织新编了义务教育《道德与法治》、《语文》、《历史》教材,并于今年9月1日在全国投入使用。
作为全国中小学统一使用的“部编本”语文教材,体现出以下特点:
1、 重视传统文化
小学一年级“识字”学习提前,从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,古诗文出处和体裁也更加多样,涵盖从《诗经》到清代诗文等各个时代的优秀作品,体裁也非常广,从古风、民歌、律诗、绝句到词曲,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,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、明清小品文均有收录。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比重。
2、重视语文素养
语文教材采取“语文素养”和“人文精神”两条线索相结合的方式编排教材内容。“语文素养”重在听、说、读、写基本知识和能力,“人文精神”重在选文的思想性,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,以文化人。新教材按照“内容主题”组织单元,在内涵上课文彼此关联。同时,将“语文素养”的各种基本“因素”(基本的语文知识、必需的语文能力、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,以及写作、口语训练等),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“点”。然后,由浅入深,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。
3、重视朗读和阅读
亲子阅读进入教材,小学一年级就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,意在和学前教育衔接,一开始就引导读书兴趣。小学中高年级几乎每个单元都有课外阅读的延伸,初中则加强了“名著选读”。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,选了很多经典篇目,有助于培养学生中华民族精神认同感。
从教材的变化中,我们可以看到今后传统文化学习的比重将显著加大。这意味着:背诵传统诗词,修习琴棋书画,不再只是停留于我们的兴趣爱好范畴,而将成为一个学生考核的标准,更可能成为我们决胜未来的筹码。
我校历来注重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,班班建有图书角,开展“读书漂流”活动。在新学期里,我们又该怎么做呢?
1、扩大阅读,重视积累。根据年级段与课程标准的要求,每学期阅读必须达到规定的篇目与字数,在阅读中,扩大积累。
2、掌握阅读方法。把略读、精读、跳读、比较阅读有机结合起来,在阅读中培养语感,提高思维;同时,学会利用时间,确保阅读不影响正常的课程学习。
3、搭建平台,开展多样活动。除已有的读书报告会、汉字听写大赛、国学经典展示活动外,积极开展新的活动形式,尝试开讲语文讲坛、深化研学旅行、探索学科选修课,筹建学校文学社。
老师们,同学们,中华文化源远流长,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,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,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、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。新学期,我们一起投入到阅读中,投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中,增强自己的自信,做一名合格的学生。谢谢大家!